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的中心研究的三个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的问题,以及和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的中心研究的三个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安徽大学地址
  2. 安徽大学难考吗
  3. 安徽大学科教融合筑基一流学科建设
  4. 安徽大学有哪些
  5.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的中心研究的三个

安徽大学地址

院校专业:

安徽大学(AnhuiUniversity)坐落于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江淮首郡、吴楚要冲”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学校是世界“双一流”和国家“211工程”建设首批入列高校裂兄,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是安徽省属重点综合型大学。,1928年,安徽大学肇基于时为省会的安庆市,开启安徽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赓续襟江带淮崇教文化之菁华。几经易址,于1956年迁建合肥;数度更名,1958年9月16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安徽大学”校名,这一天被定为校庆日。作为一所具有红色革命传统的高等学府,安徽大学办学近百年来,勇担民族复兴大任,执着“文化丕成、民族是昌”的办学理想,秉承“至诚至坚、博学笃行”校训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累计培养了32万余名优秀毕业生,是安徽省内毕业生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高校,被誉为省属高校的“排头兵、领头雁”。,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构建文理交融、理工互通、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富于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和国际视野,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建有保障一流人才培养的办学条件体系,四区一园面积3200余亩、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81亿余元,馆藏纸质图书380万余册;拥有本硕博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层次体系,28个学院,87个在招本科专业(其中38个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总数并列全国地方高校赛道第1位),1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以及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14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个国家级和26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实验教学(实训)示范中心、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承建全国首个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成功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特色教育基地);现有本科生,25303人、博硕士研究生10509人;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升学率平均保持在35%以上,本科生与研究生获省部级以上竞赛奖2200余项,位列全国“双一流”高校第63位,毕业校友获得“国家杰青”数位居全国高校第29位。,学校坚持走科研强校之路,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实力。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特色显著,覆盖理学、工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大门类,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4个学科进入前5‰);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3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149人,副高以上专业技升源吵术职务者1018人;实质双聘院士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23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安徽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地方领军人才365人次。已形成了以两院“院士”、国家“杰青”“优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为引领,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师资队伍;科学研究聚焦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主攻方向,建设了“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信息材料与智能感知”实验室等世界一流研究平台,产出了金属团簇材料、新型量子功能材料、磁斯格明子(skyrmion)存储材料等一批原创性成果,在高灵敏传感装备、毫米波芯片、水性聚氨酯等“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学校2021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1项,资助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稳居省属高校首位;“双一流”建设以来,共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励94项。学校自然指数排名位居全国第59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指数在一流学科年度发展指数评价中位居全国第2;北京外国语大学发布中国大学全球影响指数,我校位列第54位;软科“双一流”高校教学实力排名,我校位列第69位。,学校坚持以贡献求发展,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学校与安徽省16个市签订了多层次的校吵侍市合作协议,与合肥市共建绿色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与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三创学院,与5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与600多家企业保持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大学智库指数排名进入前50名,已成为研究与解决安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主要基地之一;创新发展研究院连续入选“高校智库百强”,连续9年编撰《安徽社会发展报告》蓝皮书,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库产品;围绕三农问题、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研究报告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人肯定性批示77次(国家领导人批示17次);学校深化科教、产教、校地、军民“四个融合”,广汇人才培养资源,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建“学术共同体”,合作开设“物质科学英才班”等5个英才班;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长鑫存储、科大讯飞、江淮汽车等共建校企互嵌式创新平台、研发机构和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围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互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新工科”改革发展,与合肥市人民政府共建互联网学院;与兵器工业集团214所共建“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学校坚持内涵式发展,不断彰显文化传承创新水平。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势明显,近3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立项数连续位居全省首位,其中2021年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共30项,立项总数位列全国第26位;建有教育部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徽学研究中心,收藏徽州文书近7万件,牵头成立省高校创新联盟,协同省内高校成立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徽州文献等分中心,引领带动全省高校徽文化研究、保护和传承;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等5项;2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名单;建成战国竹简珍稀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安大简”首期成果成书目前最早《诗经》版本;《群舒文化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2家单位一同入选第一批“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建成方以智研究中心,整理出版《方以智全书》填补相关领域重大空白。学校入选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全国39所)。,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影响。学校是国家公布的华文教育基地和接收政府奖学金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与美、英、德、日等国家和地区的152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学校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共建安徽省首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安徽大学纽约石溪学院”,由杨振宁院士担任名誉院长并亲题院名;与智利圣托马斯大学、乌克兰哈尔科夫大学、阿塞拜疆巴库大学、白俄罗斯布列斯特国立大学合作建立4所孔子学院,其中智利圣托马斯大学孔子学院先后荣获“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示范孔子学院”荣誉称号,习近平主席访智期间曾亲切接见学校派驻的中方院长及教师代表;与俄罗斯、法国、波兰、日本、韩国、墨西哥合作高校共建有9个“中国中心”;国际交流水平在省内高校领先、在全国高校居于先进地位、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新时代,新目标,新征程。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学校正精心组织好“十四五”规划实施,谋划好2028建校100周年和2035远景发展,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调结构、转功能、增体量、提质量”,以一流学科建设催生更多世界一流成果,以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一流的原始创新能力、一流的人才队伍努力跻身一流大学方阵,为高等教育强国和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其他信息:

德语400020194安徽大学俄语400020194安徽大学法学类400020194安徽大学法语400020194安徽大学工商管理类400020194安徽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类400020194安徽大学金融数学400020194安徽大学经济统计学400020194安徽大学经济学类400020194安徽大学历史学类400020194安徽大学西班牙语400020194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类400020194安徽大学哲学类400020194安徽大学政治学类400020194安徽大学会计学440020194安徽大学日语440020194安徽大学英语440020194安徽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类440020194安徽大学材料类450020194安徽大学材料物理450020194安徽大学电子信息类450020194安徽大学互联网金融450020194安徽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450020194安徽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类450020194安徽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450020194安徽大学计算机类450020194安徽大学生物科学类450020194安徽大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450020194安徽大学数学类450020194安徽大学数字媒体技术450020194安徽大学网络空间安全450020194安徽大学物理学类450020194安徽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450020194安徽大学自动化类450020194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495020194安徽大学奖学金设置情况相关安排1、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8000元,奖励比例约为0.3%;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5000元,奖励比例约为5%;国家助学金奖励标准为人均每年3000元,补助比例约为20%。2、优秀学生奖学金。包括学习优秀奖、学术科技奖、道德风尚奖、文体活动奖、社会实践奖、团学工作奖和校长特别奖等七项,奖励面占参评学生数36%以上,最高额5000元/人·年。3、企业奖助学金。学校通过多种渠道争取国内外知名基金会、企业和个人在学校设立奖助学金,目前已达30项,其中包括美国唐仲英德育奖学金、宝钢奖学金、洽洽快乐奖学金、恒生奖学金、国元奖学金、天大奖学金、马钢助学金、奇瑞助学金、王庆习助学金等,最高奖助金额10000元/人·年。

安徽大学难考吗

本人是安徽大学大二的学生,当初填志愿时预估除了差错所以进了安大,其实来学校之前我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到处查找相关资料,然后看到了很多不是很好的答案,内心其实有些不安。但凡事自己的亲身体会才是最直接的,通过在学校两年的学习和生活,如今让我来回答这两个问题,我的答案是:安大很好,很值得。

许多百度百科上有的内容我就不赘述了,这里我主要迟谈源谈一下我自己的一些感受。

首先安大的环境很好,我所在的新校区刚建成没有多少年,建筑设施都还很新,学校的绿化也做的很好。学校虽然很大但是布局规划地很好,一进校就能看到标志性的文典阁六角楼和他前面的鸣磬广场,两边对称地分布着博北博南两栋主要教学楼和各个宿舍,我这个大路痴进学校没多久都摸透了。

安大的宿舍很多,说实话我到现在还不知道安大到底有几个宿舍侍旦(而且还在建新的哦)。每个宿舍都有两栋楼,两栋楼之间都有一个花园,里面的主要植物就是和宿舍名字对应的,比如我住榴园,里面种的就都是石榴树(虽然貌似不能结果子),很好看。宿舍楼还很新,四人一寝,设施很齐全,有空调有阳台也有独立卫浴,码态条件很不错。

安大的食堂都是以女生寝室的名字命名的,每个食堂都有三层,都装修得也很好看。一楼主要是炒菜,二楼三楼则更多一些选择,我最喜欢的是梅园和桔园,真的巨好吃。

其次是安大的氛围很好。在学习方面,安大的老师专业能力都很强,能够教会你很多知识,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就能收货很多,你有不懂的去问老师他们也会很耐心地给你解答。学校的同学也很好学,每天图书馆和空教室里都会有很多学生自习,你一进去就能感受到那种氛围。学校以及各个学院也经常举办各种学术讲座,邀请各种大佬传授干货,一定要好好把握这些机会哦。

在社团活动方面,安大的社团很多,你想加什么类型的基本都有,每年迎新后不久就会有百团大战,很有趣,来的话一定要去看看哦。社团内的活动也很多,能交到很多朋友,也能拓展自己的视野。如果想要锻炼自己的能力,那就可以加入一些组织,比如院学生会、校学生会之类的。如果你有一技之长,那各种校队院队绝对会非常欢迎你。总之在安大,是绝对不会无趣的。

最后一点是,安大男女比例很均衡!!!学校里到处都是好看的小姐姐小哥哥,自由恋爱,自由交友,不愁找不到朋友也不愁找不到对象哦!!!

安徽大学科教融合筑基一流学科建设

安徽大学科教融合筑基一流学科建设

通讯员朱雪融

近年来,安徽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争一流、重服务、创特色”为原则,以打造世界一流学科为重点,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主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度参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不断推动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

建立科学研究“大平台”

2017年9月,“双一流”建设学校和学科名单公布,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借着国家“双一流”建设的东风,聚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安大成立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该研究院在校内整合8所理工科学院科研资源,校外与科研院所、企业合作,旨在交叉、创新、合作过程中打造一个科研“高峰平台”。这是安大推进科教融合,助推学科内涵发展的一次新尝试。

要实现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仅靠单个学科、单个平台难以支撑,要找到学科群坚实发展的动力。为此,安徽大学整合资源,按照一流牵引、主干强身、交叉驱动的思路,分层建设一流学科“大平台”。

一是科教融合,建立学科“交叉平台”。瞄准国家战略、学科前沿重大科技问题,积极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科院等国家级科研平台无缝对接,学校先后搭建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绿色产业创新研究院,与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一起形成四大学科交叉平台。

二是聚焦重点,建立学科“创新平台”。为夯实一流学科基础,学校又相继建设了“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产教融合研究院”“多源大数据智能分析与应用”“农业生态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等一大批新兴高水平交叉学科平台,新增“功能杂化材料结构与性能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材料与智能感知”安徽省实验室,为学科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深入拓展,搭建学科“国际平台”。围绕解决重大问题、攻克重要技术等问题,学校实施“111计划”学科引智基地建设,建立国者纤闭际联合实验室,强化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和国际组织合作,组织协同开展科研攻关。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4所孔子学院、9个中国中心,2个平台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

瞄准“卡脖子”关键技术,安徽大学在功能材料设计与精准合成制备、量子材料微观结构与电子态研究等领域均取得了研究突破。安大重点培育的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学科群建设成效显著,形成徽州文化、徽州社会史、新安理学及皖派学术史等特色优势。正式出版的《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是目前发现的抄写时代最早、存诗数量最多的古本。同时,安大积极构建国际徽学研究交流机制,通过举办首个全国性徽学学术研讨会、召开全球首届徽学学术大会,推动徽学拓展成全球共享之竖陪学。

培育协同创新“新引擎”

由安徽大学科研人员牵头研发的光电感测科技成果,以5022万元作价入股创办科技企业,创下了省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金额的最高纪录。这是安大探索校企协同创新模式的一个实例。

为探索灵活多样的校企、校校、校地等协同创新模式,安徽大学建立了涵盖文化传承、区域发展、行业产业等各类型协同创新中心,并引导各中心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一是校地合作,贡献科学发展“新智慧”。围绕新农村建设,联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宿州市政府等单位,安大成立“农村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在宿州市成功试验“首裂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由国家六部委向全国推广;围绕依法治省,与省委政法委共建法治研究院,参与起草50余项法律法规规章。

二是校校合作,带动省属高校“新发展”。安徽大学通过与省属高校结对帮扶以及培养导师、支撑平台建设、牵头建立创新联盟等方式,带动提升省属高校整体水平。

三是校企合作,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围绕安徽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安大与400多家制造业相关企业紧密合作,聚焦全球先进制造业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为合肥打造中国“白色家电之都”、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特别是世界制造业大会永久落户安徽作出重要贡献。

安徽大学已与省内16个市签订了多层次的校市合作协议,与5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与600多家企业保持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学校在先进功能材料、信息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一批重要创新成果,如研发激光测量与光纤传感特种装备、攻克水性聚氨酯材料工艺难关、创新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设计新方法等,为创新发展培育了“新引擎”。

构建协同育人“立交桥”

“发表SCI学术论文40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20篇(包含JCR一区16篇,二区4篇),总影响因子超过180,文章总被引超过700次……”这是安徽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康熙在硕、博期间交出的一份成绩单。

在康熙看来,自己之所以能取得优异的科研成果,得益于安大“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自2010年以来,安大共建设7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融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及其教育科研区资源,联合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院所,通过选聘高层次人才、共享大科学装置、参与重点重大项目,开展联合培养,累计招生491人。

除搭建与高水平科研院所的`合作平台外,依托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安大不断拓展育人空间,探索开环教育体系,构建协同育人“立交桥”。

一是瞄准重点行业领域,培养研究型创新人才。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大院大所和科大讯飞、长鑫存储等科技企业共建“集成电路先进材料”“集成电路器件”等5个英才班,实施科研训练计划和海外交流计划,培养研究型创新人才。

二是瞄准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培养紧缺人才。围绕两个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创业教育)、三基并重(知识、能力、素质)、三段培养(通识、学科基础、专业教育)、多种类型的“233N”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安徽大学与合肥市政府共建互联网学院,培养“互联网+”战略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

三是瞄准学术研究前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才。以“开放联动、共赢发展”的理念创新中外合作办学体制,布局建设海外办学基地。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合作,建立“安徽大学纽约石溪学院”。实施“第二校园学习计划”,瞄准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和国际一流本科生教育优质资源,至今已组织400余人次学生赴境内外著名大学学习。

四是瞄准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才兼备人才。安大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培养人才的全过程,现形成“新思想进思政课创新行动”“问题导入、专题拓展”教学法等系列改革创新成果,着力做优思政课程,打造了“文典大讲堂”“磬苑对话”等系列有影响力的课程思政讲堂。围绕网络育人目标,学校承建全国首家省级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中心,统筹和服务全省123所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不断拔高思政育人标杆。

所谓大学,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学校坚持引才与育才并重,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育计划”“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优秀人才计划”为抓手,构建一流学科“人才库”。一是加速汇聚高端“人才库”。抢抓编制周转池试点机遇,建设院士工作站,采取“大师+团队”“双聘”“特聘”“预聘”等形式,加速高端人才汇聚。二是积极培育卓越“人才库”。为加快教师能力提升,通过开展“金课”建设培训班、网络培训,构建团队“传、帮、带”机制,积极遴选支持多名骨干教师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研究,提高教师产学研合作深度和人才培养能力。三是加大教师考评改革。2017年,安大成功入选教育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建立以贡献和质量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从制度上鼓励教师专注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积极从事科技成果转化。

“合肥科学岛的大科学装置国际领先,如今已向安大开放,科学岛的研究员有一部分在安大教学,这样一来科研和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安徽大学校长匡光力表示。

安徽大学有哪些

院校专业:

安徽大学(AnhuiUniversity)坐落于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江淮首郡、吴楚要冲”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学校是世界“双一流”和国家“211工程”建设首批入列高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是安徽省属重点综合型大学。,1928年,安徽大学肇基于时为省会的安庆市,开启安徽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赓续襟江带淮崇教文化之菁华。几经易址,于1956年迁建合肥;数度更名,1958年9月16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安徽大学”校名,这一天被定为校庆日。作为一所具有红色革命传统的高等学府,安徽大学办学近百年来,勇担民族复兴大任,执着“文化丕成、民族是昌”的办学理想,秉承“至诚至坚、博学笃行”校训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累计培养了32万余名优秀毕业生,是安徽省内毕业生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高校,被誉为省属高校的“排头兵、领头雁”。,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构建文理交融、理工互通、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富于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和国际视野,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建有保障一流人才培养的办学条件体系,四区一园面积3200余亩、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81亿余元,馆藏纸质图书380万余册;拥有本硕博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层次体系,28个学院,87个在招本科专业(其中38个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总数并列全国地方高校赛道第1位),1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以及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14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个国家级和26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实验教学(实训)示范中心、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承建全国首个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成功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特色教育基地);现有本科生,25303人、博硕士研究生10509人;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升学率平均保持在35%以上,本科生与研究生获省部级以上竞赛奖2200余项,位列全国“双一流”高校第63位,毕业校友获得“国家杰青”数位居全国高校第29位。,学校坚持走科研强校之路,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实力。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特色显著,覆盖理学、工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大门类,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4个学科进入前5‰);坚持“人才强校”战略,迹虚现有教职工3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姿让燃2149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1018人;实质双聘院士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23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安徽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地方领军人才365人次。已形成了以两院“院士”、国家“滑姿杰青”“优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为引领,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师资队伍;科学研究聚焦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主攻方向,建设了“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信息材料与智能感知”实验室等世界一流研究平台,产出了金属团簇材料、新型量子功能材料、磁斯格明子(skyrmion)存储材料等一批原创性成果,在高灵敏传感装备、毫米波芯片、水性聚氨酯等“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学校2021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1项,资助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稳居省属高校首位;“双一流”建设以来,共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励94项。学校自然指数排名位居全国第59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指数在一流学科年度发展指数评价中位居全国第2;北京外国语大学发布中国大学全球影响指数,我校位列第54位;软科“双一流”高校教学实力排名,我校位列第69位。,学校坚持以贡献求发展,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学校与安徽省16个市签订了多层次的校市合作协议,与合肥市共建绿色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与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三创学院,与5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与600多家企业保持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大学智库指数排名进入前50名,已成为研究与解决安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主要基地之一;创新发展研究院连续入选“高校智库百强”,连续9年编撰《安徽社会发展报告》蓝皮书,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库产品;围绕三农问题、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研究报告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人肯定性批示77次(国家领导人批示17次);学校深化科教、产教、校地、军民“四个融合”,广汇人才培养资源,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建“学术共同体”,合作开设“物质科学英才班”等5个英才班;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长鑫存储、科大讯飞、江淮汽车等共建校企互嵌式创新平台、研发机构和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围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互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新工科”改革发展,与合肥市人民政府共建互联网学院;与兵器工业集团214所共建“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学校坚持内涵式发展,不断彰显文化传承创新水平。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势明显,近3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立项数连续位居全省首位,其中2021年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共30项,立项总数位列全国第26位;建有教育部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徽学研究中心,收藏徽州文书近7万件,牵头成立省高校创新联盟,协同省内高校成立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徽州文献等分中心,引领带动全省高校徽文化研究、保护和传承;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等5项;2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名单;建成战国竹简珍稀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安大简”首期成果成书目前最早《诗经》版本;《群舒文化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2家单位一同入选第一批“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建成方以智研究中心,整理出版《方以智全书》填补相关领域重大空白。学校入选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全国39所)。,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影响。学校是国家公布的华文教育基地和接收政府奖学金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与美、英、德、日等国家和地区的152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学校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共建安徽省首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安徽大学纽约石溪学院”,由杨振宁院士担任名誉院长并亲题院名;与智利圣托马斯大学、乌克兰哈尔科夫大学、阿塞拜疆巴库大学、白俄罗斯布列斯特国立大学合作建立4所孔子学院,其中智利圣托马斯大学孔子学院先后荣获“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示范孔子学院”荣誉称号,习近平主席访智期间曾亲切接见学校派驻的中方院长及教师代表;与俄罗斯、法国、波兰、日本、韩国、墨西哥合作高校共建有9个“中国中心”;国际交流水平在省内高校领先、在全国高校居于先进地位、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新时代,新目标,新征程。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学校正精心组织好“十四五”规划实施,谋划好2028建校100周年和2035远景发展,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调结构、转功能、增体量、提质量”,以一流学科建设催生更多世界一流成果,以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一流的原始创新能力、一流的人才队伍努力跻身一流大学方阵,为高等教育强国和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其他信息:

安徽大学,简称“安大”,坐落于安徽省会合肥市。安徽大学是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20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文明校园。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的中心研究的三个

:徽州留存的历史文献数量极为丰富,它们既包括传统的典籍文献,更有为史学界所重视的30万件左右的民间契约文书,它们构成了徽学的学术基础。在徽人著述、徽州文书等综合性和专题性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出版与研究方面,中心的专、兼职研究人员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出版了《戴震全书》、《徽州历史档案目录提要》、《新安医籍丛刊》、《新安名族志》等专题资料汇编与徽人著述整理26种,合计达700万字。即将出版的还有《徽学研究资料辑刊》,包括《新安文献志》、《太函集》、《新安学系录》等重要文献。中心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国家及省部级徽州历史文献整理与研宴耐究课题近20项,其中,《徽州文献综录》已完成初稿,《新发现的徽州文书整理》、《徽州医学文献的整理》等重大项目正在研究之中。

徽州社会经济史方向:徽州地区自唐宋以后逐渐形成了以宗族制为基础的独特的社会结构,并形成和积淀了独特的区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新安理学、徽商、徽州文学艺术以及一大批著名的历史人物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以文献为基本依据,结合田野考察,对徽州区域的地方学研究自80年代以来,已引起国内和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日本、美国、韩国、英国、荷兰等国学者纷纷以徽州地域文化作为研究课题。中心的研究人员对该领域的研究以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研究为特色,在徽州宗族、徽商、徽州民间法律、徽州民间艺术、徽州历史人物、徽州建筑文化等方面,出版和发表了《两驿集》、《徽州宗族研究》、《胡宗宪评传》等一大批学术成果,重大项目《徽州文化遗存的调查与研究》已接近完成;《徽州法律文书和民间法研究》《新安学术史研究》《徽州村落的研究与开发》等重大项目也在进展之中。

徽文化资源开晌手春发利用方向:徽州以及周边地域的文化资源越来越成为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的资源。中心积极推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以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深度挖掘,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协助地方进行开发规划。另外一方面,通过科学的研究,呼吁文化资源的保护,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开发。中心目前正在进行的重大课题有两项,一是《黄山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一是《徽州村落的研究与开发》。其成果直接为政府薯碰和相关部门、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中心除开展日常的学术研究活动外,还编辑大型学术丛刊《徽学》,每年出版一卷,并编辑《徽学研究通讯》传递学术信息。中心还招收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及专门史、中国哲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戏剧戏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积极培养后续人才。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资讯网 »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的中心研究的三个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