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

一、主题活动周内容计划表

二、主题活动周系列活动介绍

(一)基地风采 “珠峰班”启航

时间:2022年6月9日(周四)9:20

活动简介:学校领导及在校的多位院士高度重视“国家地质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的建设,在充分解读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目标的基础上,对地质学拔尖人才培养及基地建设提出了“地大”思路,将该基地定名为“珠峰班”。2021年,第一届珠峰班学生经过层层选拔后进入基地,并在院士、名师的指引下扬帆起航,开启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新征程。

本讲通过视频带领大家走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基地2.0——“珠峰班”。

(二)学术之道 “金钉子”的故事

时间:2022年6月9日(周四)9:30

主讲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殷鸿福教授

主讲人简介:殷鸿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地层古生物学及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报告简介:地层的年代可分为前古生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每个界又可分为多个系。系与系之间的全球标准就俗称为“金钉子”。距今2.5亿年的“金钉子”是二叠纪、三叠纪以及中生代、古生代的界线,一度成为各国地质学家研究的焦点。1986年,在意大利召开的二叠纪-三叠纪国际学术会议上,殷鸿福根据实地考察推翻了近百年来确定的化石标准,提出将我国浙江煤山剖面作为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2001年2月,历经千辛万苦,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正式确认,将中国浙江煤山作为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此举被认为是“我国地质学可载入史册的突破性进展”,由此开拓了我国古—中生代转折和生物大灭绝的研究,推动该研究成为一个地学热点领域。

本讲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殷鸿福教授为广大师生讲述“金钉子”的故事。

(三)名家讲坛 见微知著——从微生物看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

时间:2022年6月10日(周五)16:30

主讲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谢树成教授

主讲人简介:谢树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以来围绕地质微生物开展研究工作,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在Nature和Science期刊上,连续7年入选Elsevier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等奖项。担任国际地球生物学会理事会成员、海洋负排放国际科学计划(ONCE)工作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质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古生物学会地球生物学分会理事长、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专业委员会主任。

报告简介:学科交叉融合是当今科学发展的主旋律。地球科学发展到当下,迫切需要解剖地球各个巨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此庞大而复杂的体系该如何开展研究?报告从看不见、摸不着的小小微生物入手,探索地球各个巨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演变历史这一挑战性难题,完美地诠释“见微知著”的哲理。远古时期的微生物可以从分子和原子水平开展研究,由此人们能够识别出数亿年前乃至更久远地质年代的微生物的功能和作用。这些远古微生物不仅能像“温度计”那样准确地记录着数亿年前的温度,而且还可以像“雨量计”那样示踪过去的降水和干湿变化,演绎着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通过远古微生物阐述气候演变的历史与规律,将为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提供极其珍贵的历史档案,相信您一定不会错过这场神奇的科学之旅!

(四)基地风采 《大地之光》线上观影

时间:2022年6月11日(周六)9:00

活动简介:话剧《大地之光》是以李四光先生为原型,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倾情打造的一部原创话剧。话剧以李四光先生“爱国、求是、担当、奉献”的价值追求为灵魂和主线,以先生的生平事迹为基本素材并选取具有典型意义和矛盾冲突的历史(情)场景、故事(第四纪冰川科学证据的争论、寻找铀矿、石油会战、地震预测预报),表现了剧中人物在特定历史情境中的个性和内心活动,充分展现了以李四光先生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的崇高品格。

10年来,该剧在多地巡演,受到广泛关注,累计观众10万人次,成为学校弘扬科学精神、传播价值追求的文化名片,入选中国科协发起的“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多次被人民网、新华网、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国家级主流媒体报道。2013年获评中共中央组织部主办的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特等奖;2015年获评教育部第八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五)云端参观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生命起源与演化展厅

时间:2022年6月11日(周六)10:40

主讲人: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徐世球教授

主讲人简介:徐世球教授是国家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全国科普研学指导专家、湖北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地质遗迹专家暨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科协“荆楚科普大讲堂”报告团成员、武汉市科学家科普团团员、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讲师、武汉市公园协会自然教育分会会长。长期致力于地球科学的科普展示教育、科普讲解和讲座、科普作品创作以及科普工作评审与培训等。

活动简介: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是首家被认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高校博物馆,是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古生物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全国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武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武汉十大博物馆。

本讲邀请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前馆长徐世球教授带领观众云端游览博物馆生命起源与演化展厅,一起打开地球46亿年沧桑巨变的宏伟画卷和地球生命38亿年进化的历史长廊。

六)名家讲坛 火山及其产物:破解地球演化和社会变迁的密码

时间:2022年6月12日(周日)9:00

主讲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马昌前教授

主讲人简介:马昌前,教授、博士生导师、矿物岩石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湖北名师、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主要从事岩浆岩岩石学、岩浆动力学、地球系统科学等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编教材和专著5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先后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及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地矿部、地调局和湖北省科技及教学成果二、三等奖多项。

报告简介:地球是一颗生机勃勃的星球,岩浆是它的血液,火山是连接地球内部系统和地球表层系统的纽带。火山物质蕴含了地球内部从地壳、地幔甚至地核的丰富信息,火山喷发瞬间将火山灰云注入大气圈平流层甚至中间层而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火山活动是地球演化出宜居环境的驱动力,它不仅造就了生命的支撑系统,带给人类巨大的财富和资源,也是生物大灭绝和灾害性气候的罪魁祸首。本讲座聚焦火山作用及其产物,涉及火山的类型和喷发机制、岩浆岩作为地球演化和深部过程的探测器、火山活动与社会变迁等内容,并以全球1500 多座活火山中的典型实例,说明开展火山活动规律和动力学机制研究对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建设“美丽中国、宜居地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七)朋辈经验 我与嫦娥五号的故事

时间:2022年6月13日(周一)9:00

报告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钱煜奇

报告人简介:钱煜奇,2013年9月至2017年6月,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获地质学(基地班)理学学士学位。2017年9月至今,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攻读行星地质与比较行星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布朗大学地球、环境与行星科学系进行联合培养。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星地质与火山学,基于月球与深空探测任务数据与返回样品揭示月球或其他天体的地质与火山过程。

报告简介:本讲邀请钱煜奇介绍嫦娥五号任务及其在嫦娥五号着陆区研究方面所做的多项创新性成果。

(八)朋辈经验 以青春为笔,谱写新时代敢闯会创的地学华章——“互联网+”比赛分享

时间:2022年6月13日(周一)9:00

主讲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越鹏

主讲人简介:张越鹏,2020级硕士研究生,校优秀研究生标兵,“硒望无限”团队的负责人,带领团队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湖北省赛金奖。

报告简介:在硒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中,“硒望无限”团队充分发挥一流专业优势,将地质工作与“三农”工作有机结合,以医疗地质手段从问题源头出发解决土壤缺硒问题。本讲邀请团队负责人张越鹏同学分享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心得体会。

(九)名家讲坛 能源资源——世界发展的动力源泉

时间:2022年6月13日(周一)9:30

主讲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蒋恕教授

主讲人简介:蒋恕,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石油、天然气和地热能源资源勘探开发研究,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现任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和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系主任。曾在美国犹他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中国海洋石油研究总院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及海外合作基金、美国能源部及全球36个跨国石油公司国际合作项目、课题及任务50余项。在AAPG Bulletin、地球科学、石油学报等领域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担任Interpretation期刊常务副主编、Petroleum Science副主编。AAPG致密油气委员会委员。曾三次获得AAPG 国际会议十佳报告、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油气藏智能评价与开发分会执行理事、国家地热能中心委员、中国地质学会非常规油气地质专委会委员。

报告简介:能源资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石油、天然气、锂、铀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分别超过70%,45%、85、70%,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事关国家安全,是国家的重大需求。本报告主要覆盖能源资源的重要性、国内外形势及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地热、锂和铀等能源资源特点和勘探开发技术进展。以数据、卡通及国内外实例展示常规和非常规能源资源的形成理论及勘探开发前沿及共性的技术和未来的方向,尤其是引起全球能源革命的页岩油气和未来潜力巨大的深层及深海油气及干热岩地热零碳新能源领域。

(十)科研汇报 《深地科学》结课展示

时间:2022年6月14日(周二)15:50

主讲人:

(1)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巫翔教授

(2)2021级珠峰班本科生宁新竹、魏文杰同学

授课教师简介:巫翔,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洪堡学者,主要从事地球深部矿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高温高压实验装置技术的研发,先后主持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重点项目),代表性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和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高影响力期刊。担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物物理与矿物结构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北京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预研装置的验收专家、上海光源用户委员会委员,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Minerals、Journal of Earth Science、《高压物理学报》和《岩矿测试》等期刊编委。

结课展示内容简介:面向地球系统科学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国家地质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0打破日益细化的学科壁垒,构建“大地学”知识体系,制定了《深地科学:矿物学方向》专业主干课程,含结晶学、矿物学、光性矿物学等课堂教学与实践,课外多样性拓展教学(如仪器测试分析技术、矿物学研究范式不断向微观深入和向宏观拓展趋势,矿物学的交叉应用等)。2021级珠峰班同学自由组合,形成了7个小组,对相关主题(如矿物鉴定、分类与应用、矿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矿物学发展)开展调研、凝练自我认识。此次展示内容由宁新竹、魏文杰同学分别代表小组进行汇报。

(十一)云端参观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2年6月14日(周二)16:25

活动简介:“以小见大微力无穷,以古示今潜力无限”是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特色,实验室以生态系统最底层的地质微⽣物为关键突破点,从几十亿年到几亿年前微生物记录的海洋大灾难,到微生物记录的陆地旱灾洪灾事件,再到微生物引发的地下水环境变化,以小小微生物诉说着地球大灾难。

本次活动从云端带领大家探访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了解实验室的特色与实力,感受实验室应对国家战略的不可替代性。

(十二)基地风采 实践育人模式探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长江源科考介绍

时间:2022年6月14日(周二)16:30

主讲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李长安教授

主讲人简介:李长安,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湖北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武汉市政府参事,全国第四纪地质学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地质学会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专家科普团团长,湖北省科技传播学会理事长,湖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理事长。曾任教育部地理科学类专业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第七届、第八届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理事、常务理事等。主要从事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国家精品课程《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负责人。曾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湖北省政府发展研究奖4项;曾获“首届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湖北省科技传播十大杰出人物”“全国科普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报告简介:无长江,不中国。6300公里长江奔流不息,滋养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连接着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长江源,文明兴。海拔6621米的各拉丹冬峰,是生命的禁区,也是生命的源泉,在这里,冰川汇集,犹如一座天然水塔,孕育了长江的生命。今年,是中国地质大学的70岁生日,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响应国家“共抓长江大保护”的号召,组织大学生长江源科考活动,引领推动全社会共抓长江大保护。作为中国地质大学长江源科考的学术指导,本次基地风采邀请李长安老师为大家介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长江源科考。

(十三)名家讲坛 地学与深空探测

时间:2022年6月15日(周三)16:30

主讲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肖龙教授

主讲人简介:肖龙,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岩石学和月球与行星地质的教学与科研,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和国防科研项目30余项,开展了月球和火星陨石样品的研究、月球和火星地质研究、月球着陆区选址和嫦娥探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工作、研制了多种模拟月壤用于月面取样试验。在Science、Nature、Nature Geoscience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教材和专著7部。科研和学术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次,省部级一等奖4次和二等奖1次。创建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行星科学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担任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行星地质探测与研究分中心主任、深空探测科学目标论证专家委员会专家,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科学应用研究核心科学家团队责任科学家团队组长与副组长等。

报告简介:浩瀚宇宙蕴藏着无穷奥秘,探索未知世界是人类开展深空探测活动的最大原动力。国际深空探测经历了由近到远、探测方式和手段不断进步、探测内容不断丰富和科学引领不断增加的发展历程,对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的多个主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使得我们对太阳系主要天体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中国的月球和火星探测本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的初衷,成功实施了五次月球探测,完成了嫦娥工程“绕、落、回”的三步走目标,对月球形貌、物质组成、火山活动和地质构造等进行了全面探测,取得了丰硕成果。天问一号火星探测正在完成预定的五大科学目标。地球科学是深空探测和行星科学最重要的研究主题,在深空探测中大有可为。

(十四)育人经验 大学生如何做好课外科研?

时间:2022年6月15日(周三)19:00

主讲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宋海军教授

主讲人简介:宋海军,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国家级青年人才,欧盟玛丽居里学者,国际SCI刊物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和All Earth的副主编。主要从事生物灭绝事件、古环境演变、地球生物学大数据和AI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主持了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和优青项目,在Nature子刊、Science子刊、PNAS、Geology等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成果两次入选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青年古生物学奖,湖北省青年五四奖章等。大学期间曾获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特等奖,指导的本科生多次获得全国挑战杯一等奖、二等奖、湖北省挑战杯特等奖。

报告简介:宋海军教授在大学期间曾获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特等奖,工作后指导的本科生多次获得全国挑战杯一等奖、二等奖、湖北省挑战杯特等奖等奖项。该报告主要基于报告人自己开展科研和指导大学生开展科研的经历,分享其中的经验与体会。重点围绕 “本科生为什么要做科研?”、“本科生如何做好科研?” 这两个问题展开,讲述大学生开展科研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疑惑,并根据自身体会给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点击上方图片,链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介绍,基地主页:https://dkxy.cug.edu.cn/

来源|地球科学学院

微信编辑 | 许彦妤

审核| 魏海勇 王俊芳

地大更多资讯欢迎关注:

地大新闻网 voice.cug.edu.cn

中国地质大学新浪微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抖音(CUG1952)

学习强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央视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今日头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腾讯视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融媒体中心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资讯网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