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研究生院(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



中央党校研究生院,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

THE

DRGON BOS

FESTIVAL

点击视频,了解更多“端午”常识

“红杏单衫花满头,彩扇香囊不离手”。仲夏时节,粽叶飘香,五月初五,又见端午。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等。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人文、哲学、星象等方面的内容,蕴含着十分丰厚的文化内涵。那么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和好玩的事情呢?这个古老的节日如今又有什么新的特点呢?在接下来的这几期中,就让我来为大家讲一讲这个话题。

端午端午,从字面的意思看,“端”字的本义是“正”,也有“初”的意思。“午”是十二地支之一,由于“五”与“午”同音,因此在五月的第一个午日,就被叫做端午。五月五日这一天也就叫做“端午节”了。又因为“午月”和“午日”两个“午”字重复,所以又叫“重午”。古人常把“午时”当作“阳辰”,所以端午又叫做“端阳”。到了唐代,因为唐玄宗出生在八月五日,宋景为讨好皇帝,避讳“五”字,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这个就是端午节名字的由来了。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很多的说法,但流传最广、最有影响力的不外乎以下四种:人物说、信仰说、辟邪说和夏至说。

人物说

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神话小说《续齐谐记》及宗懔([lǐn])的《荆楚岁时记》,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还有人认为是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等。但说起端午节,大家肯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屈原。

相传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看到楚国屡遭秦国的侵略,人民痛苦不堪,他坚决主张联合齐国、对抗秦国。楚怀王不接受屈原大夫的主张,被张仪骗到秦国软禁不久后去世。消息传到楚国,忠贞的屈原悲愤欲绝,上书新即位的顷襄王,望其近忠远奸,选将练兵为怀王报仇。谁知顷襄王宠信奸佞,将屈原削职流放。秦国一看时机成熟,便于公元前278年,出兵攻下楚国的郢都。楚国失地千里,百姓尸横遍野。

屈原眼见自己的祖国被侵略,而自己救国无望,美好的理想化为泡影,心如刀割。在极端忧郁、悲愤、绝望的情况下,抱石投入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这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当地渔民闻讯迅速驾舟赶来打捞,可总不见屈大夫的身影。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为了避免屈原尸体被江里的鱼龙所伤,便纷纷把粽子、咸蛋投入江中喂鱼龙。一个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里,说要药晕鱼龙。一会,水面果真浮起一条晕龙,龙须上还沾有一片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剥了皮,抽了筋,解除心头之恨。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不敢伤害像屈原一样心灵贞洁的孩子们。

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行吟泽畔,斯人已逝。“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样的千古之问却依然横亘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流传最广的纪念屈原说,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我国古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爱戴和怀念,同时也体现了爱国精神在人民群众心中永恒不变的真谛。正因如此,端午这个日子,不管有怎样的节日气氛,它的本意是悲情的、悲悯的,也是深沉的、深刻的,更是爱国的、爱民的。

信仰说

区别于老百姓朴素的爱国主义,对学术界而言,却大都沿用信仰说,认为端午节应该起源于古代百越地区对龙图腾的信仰和崇拜。近代著名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在《端午的历史教育》中,对端午节作了详细而精辟的考证。他认为,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近些年出土的大量文物和考古研究证明,闻一多先生的说法是比较科学的。

在古代,人们因为受到大自然的威胁,认为某种生物具有不可思议的超自然力量,是他们全族人的祖先和保护神,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图腾”。于是他们就在自己身上和日用器具上刻上该图腾的形状,以便得到图腾的保护。古代的吴越族就是以龙为图腾的,为显示他们是“龙”的传人,有着断发文身的风俗。他们每年的五月五日都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祀活动,将装在竹简中的食物或裹在树叶里的食物,一面倒入水中,献给图腾神吃,一面自己吃,并划着那刻有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取乐,表演给图腾神看,以赛龙舟作为祭祀仪式中半宗教、半社会性的娱乐节目。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因此,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辟邪说

张心勤先生在《端午节非因屈原考》文中提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汉代北方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风俗通义》、《论衡》、《后汉书》上也均记载着“不举五月子”的说法,即不能将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东汉王充《论衡》对“五月五日生子不举”的解释:“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此月)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

一般认为,这一习俗从战国就开始流行。战国时的孟尝君田文五月初五日生,其父田婴不让家人养之,说明那时五月初五日已成为俗忌。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避五毒”、“躲端午”等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时值初夏,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快,人极易染病。《荆楚岁时记》这样记载:“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踏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表明,艾草、菖蒲发出的气味,可驱除邪气,消去病毒。因此,端午节挂艾草、菖蒲是为了消除疾病瘟疫的蔓延。

夏至说

学术界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夏至。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其依据是在《后汉书・礼仪志》中所记载的汉代五月五日用“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的做法,是兼用夏、商、周三代有关夏至的一些习俗,一直到唐代的《岁华纪丽》对端午的解释仍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意思是只有在夏至,太阳才能完全合于正阳之位。端午又称天中节,所以,端午始源应该是夏至。

不管到底起源于哪种说法、抑或多种说法的结合,端午节都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全国各地因为地域文化的不同又存在着习俗上的差异,比如赛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在端午节期间通过举行各种的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端午节是个美好的节日,人们在这既丰富多彩、又并不浓烈的民俗节日气氛中,能够感悟文化的滋养,领悟生活的真谛。

END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

龙舟节、天中节等

中央党校研究生院(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资讯网 » 中央党校研究生院(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