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力学研究所(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怎么样)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怎么样

前言: 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前副所长吴承康院士是1950年代留美回国的海归之一。他长期长期从事烧蚀、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以及燃烧科学技术研究,成为我国弹头烧蚀防热研究、等离子体科学和燃烧科学界的学术带头人。

从1957年回国一直到2022年年底去世,吴承康一直都在力学所。力学所的老同事、李佩的秘书李伟格评论说,吴承康院士做事待人智慧、谦诚,堪称典范。

吴承康院士(1929年11月14日-2022年12月25日)

2022年12月25日21时59分,在北京同仁医院亦庄院区,我国著名高温气体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前副所长吴承康院士辞世,享年93岁。

消息传来,一片惋惜声!力学所最后一位老海归离开了我们,我脑海中不断清晰地浮现出吴先生的点点滴滴。对我来说,他像一位圣殿里走出来的科学家。在此,特写下对吴先生的一些印象和记忆片段。

一、中西合璧 温柔敦厚

1951年吴承康大学毕业时留影

1950年吴承康在威斯康星大学校办公楼林肯像前留影

吴先生1929年11月14日出生于上海,1941年考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学,1947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48年赴美国留学,1951年和1952年先后获威斯康星大学机械工程系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57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职于斯龙内燃机实验室。

1956年6月,在麻省理工学院小教堂,27岁的吴承康和22岁的黄兰洁结为伉俪。黄兰洁1950-195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女子学院学习并获学士学位,1955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硕士学位。之后在美国东北大学任教约一年。

1956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小教堂结婚时的吴承康和黄兰洁

1957年8月,这对年轻的夫妇从美国启程回国,10月抵达北京,吴先生入职于中国科学院动力室。1960年随动力室并入力学研究所,直到逝世。65年间,只有1970年代有几年暂离中科院,到第七机械工业部207所和701所任职。

我1977年3月调入力学所。一年后,吴先生回到了力学所工作,1984年任力学所副所长。1985年,在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他不仅批准我脱产一年进修学习,而且还特批了一笔学费。我曾做过李佩先生十多年的助手,陪李佩先生到过吴先生家,也因此结识了吴先生的夫人黄兰洁女士,看见她在家里开音乐会弹钢琴,做布娃娃,印象极为深刻。

我心目中的吴先生,是一位知识渊博又谦诚和善、为人处事力求完美的院士。他临终前唯一的遗憾是他将离开相伴66年且患有阿尔茨海默氏病的夫人黄兰洁,特嘱咐身边的人要照顾好他钟爱一生的她。

吴先生热爱音乐,家里的客厅里至今还存放着他的小提琴和夫人的钢琴。他从小酷爱小提琴。大约1955年左右,正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他,邀请黄兰洁到波士顿参加一次郊游活动。他演奏了苏姗·里德的一首小提琴曲Old Airs,打动心爱之人,一年后两人喜结百年之好。

2012年,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演出(与满天星交响乐团),吴承康先生任小提琴副首席

下班回家后,吴先生经常会和夫人合奏,他拉小提琴,黄兰洁弹钢琴。邻居们会聆听从窗外飘来的和谐、悠扬的音乐声。

二、一位清清爽爽的科学家

1980年代,单位是配给领导专车的,而他在任副所长期间用黄兰洁父亲的遗产买了一辆米白色的菲亚特,开私车上下班,给公家省油。吴先生很喜欢大自然,常在闲暇时开车带夫人郊游。1980年代末,有一次我去八达岭时在路上就看到了他的车,车上坐着他们俩人。1990年代,还有一次我在去平谷金海湖的路上看到他们在拍照,路边就停着这辆颜色很特别的“小乌龟”。有时他们夫妇俩还邀请李佩先生坐着这辆小车一起去郊外爬野长城。

吴承康先生和夫人在工作闲余时间

1990年代,吴先生担任力学所图书委员会主任时,我是秘书。六七个学术带头人选好自己科研领域的书刊之后,主任要根据经费情况和科研进展对已选好的专业书刊做取舍。当时他用自己的现金托我帮他订美国《国家地理》,我说:“这是本世界著名的期刊,图书馆来订吧,肯定有不少读者借阅。”他回答:“不用了,这不是专业期刊。谁要对这本期刊感兴趣,你可以告他管我借,我们还可以一起讨论好玩的地方。”他就是这样一位清清爽爽的科学家。

我1977年到力学所图书馆工作,这一时期,力学所进了一大批工农兵学员,70多个人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知识层面上各有缺憾。1980年力学所和科学院让近几年参加工作的人在职集训了半年,但还是脱不了“工农兵学员”的帽子。我所在的情报室主任汤宁就动员我去武汉大学进修图书情报专业,但我当时因为孩子小还脱不开身。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英国文化委员会资助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举办“科技情报研究班”,授课老师都是国际知名教授,地点在北京语言大学,全国招生。主任带我去找时任副所长的吴承康先生,他同意我参加入学考试。几天后情况有变,因为我脱产学习期间的工作没人代理。我又去找吴先生,他说:“你不用陈述了。上次的谈话,我可以像计算机一样一字不漏地给你复述。”

我走后,情报室安排徐少军接了我的业务。吴所长还特批了一笔学费给我。一年后,我回到力学所,闲暇之余翻译并发表了一些译文,并运用所掌握的检索技术翻译了词条“科里奥利”,科里奥利是法国数学家、工程学家、科学家,以对科里奥利力的研究而闻名,这一词条被收录到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卷。

三“Innovation” or “Creativeness”

左图:郑哲敏所长(中)和儿子郑仰泽(右一)在美国参加吴彤(左二)的婚礼(郑仰泽和吴彤是中关村一小同学)

在追思会上,吴先生还谈到了他和郑哲敏的私交甚密,他的大儿子吴彤在美国结婚时,他和太太因故无法前往,他请郑先生代表家长出席了吴彤的婚礼。

四、“Practice Makes Perfect“

2009年8月6日,李佩先生在力学所主持了第十三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吴承康院士应邀参加了大会。李佩先生在会上说:“大家特别高兴!吴先生和他的夫人黄兰洁的学术水平和中英文都非常好。我们在以往的科技翻译中遇到疑难字句,都请吴院士夫妇给予校正。”吴承康院士在会上作了简短发言,告诫我们:一要精通中文和外文,二要熟悉科技专业,还要勤于思考。

2001年11月19-20日,吴先生在“新世纪力学学术研讨会-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的回顾与展望”会议上发言

戴世强教授是郭永怀和李佩先生的学生。他到力学所以后,郭永怀就让他翻译《宇宙电动力学》这本书,后来在文革期间出版,当时戴世强是边学习、边翻译。他翻译的第五部著作——《等离子体动力学》,是请了吴承康先生校正的。吴先生是一位好老师。他是怎样校正的呢?可能大家都闻所未闻。吴先生手里拿着原著,戴世强和同事陆志云就分头念译文,念着念着,吴先生说:“停!停!不对了,你们译得不对!”这样,三个人一起干了十天才校完。

通过三四百万字的科技翻译,戴世强在翻译上有很高的技巧,这主要得益于不断的实践。“Practice makes perfect”,正是吴承康院士言传身教的结果。

五、挚爱一生

1956年6月,吴承康和黄兰洁在麻省理工学院小教堂结婚 1957年8月,吴承康黄兰洁乘货轮回国

自1955年秋在波士顿第一次相遇,吴先生与黄兰洁成为彼此一生的挚爱。他们1956年结为百年之好,携手走过了66个春秋,共同培养了两个优秀的儿子,膝下还有3个可爱的孙辈。

黄先生做的布娃娃和雕塑

由于李佩先生的缘由,我与黄兰洁女士就有了一些接触。第一次到她家找吴承康先生,是李佩先生和吴先生谈力学所的事。黄兰洁就带我到另一间屋子里,把她设计的、已在国外出版的图书《女红手工》展示给我。在科学研究之外的业余爱好居然如此专业,太少见了。看着她那灵巧的弹钢琴的双手,我心生钦佩。

记得有一次所里组织职工看电影《廊桥遗梦》,我陪李佩先生去看。散场后她和黄兰洁意犹未尽地讨论字幕的翻译问题。黄兰洁说,原版中记者抽的是“555”牌香烟,字幕却是“骆驼”牌香烟,是翻译错误。我真佩服黄兰洁对细节的纠错能力。

2023年2月14日是“情人节”,我在这个情人节写下了纪念吴先生的文字,此时吴先生离开我们已经51天了。他真是个“情义之人”,临终尚在清醒之际,他放心不下的还是他钟爱一生的黄兰洁女士。

2006年,吴承康一家的全家福。

吴先生离世,出乎我们很多人的意料,因为他平日健康状况不错。2022年12月22日,吴先生还服用了胡文瑞院士给他的Paxlovid,然而此时已经过了最佳服药时间,他终于没有挺过这一关。24日,他陷入昏迷,一天后离世。

吴先生,您安息吧!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李伟格,任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情报室三十年(1977-2007),退休。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怎么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资讯网 »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怎么样)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